搜尋結果
查看所有結果
加入
登入
註冊
夜晚模式
搜尋
發現新朋友並建立連結
推薦訂閱
健康專家
搜尋
近期更新
全部
全部
Total 10 results found
健康毛孩|Healthy Pets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10-18 04:42:37
时间线照片
【貓貓看天下】有沒有想過,貓貓看的世界,和我們看的有甚麼不同?其實,貓咪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⋯⋯ 貓咪與人類視界的4大不同: 1. 黑漆漆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貓咪擅長夜間行動,夜視能力一流,就算外面一片漆黑,也能精準地捕捉獵物。 2.視角比人類寬廣 貓咪的眼睛所看見的視角比人類寬廣。這樣,貓咪就不只能用聽覺及嗅覺來偵測獵物的所在地,更能用寬廣的視野察覺獵物的位置。 3. 6公尺以外的視野很模糊 雖然貓咪的視角比人類寬廣,但卻是個「近視」;只要距離超過6公尺以上,貓咪的視線就會變得模糊了,不過,只要是6公尺以內的獵物,基本上都難逃獵人貓貓的掌心。 4.貓咪的世界裏沒有紅色 貓咪眼中的色彩世界不像我們這麼繽紛。對貓咪來說,能夠快速掌握獵物的移動遠比獵物的顏色來得重要,因此就算少了紅色,貓咪依舊是個好獵手。 #貓 #毛孩 #貓眼 #冷知識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毛孩健康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@ [100908565103042:274:健康毛孩 Healthy Pets]】 全新網站內容:http://healthypets.com.hk/ Fb/Instagram:HealthyPetsHK 若有相關內容提供,或想與健康毛孩團隊聯絡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ypets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10-10 02:23:43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睡不著、睡不好的經驗,許多人都有過,甚至有些人正處於夜夜失眠的困境。 但要改善失眠,有些觀念要先認清。 Q1. 喝酒能幫助入睡? 飲酒或喝藥酒的確可以讓人身心放鬆,較快入睡,但卻會讓你的睡眠幾乎停留在淺睡期,醒來時甚至會覺得幾乎沒有在睡。但是要提醒大家,酒精對睡眠結構是種破壞,如果你的失眠屬於長期、慢性,依靠酒精且量大,其實比安眠藥還不利。 Q2. 睡不著該做點運動? 運動其實是雙面刃。如果掌握正確原則,規律運動,可以增加深睡期,有益睡眠品質;但另一方面,晚上劇烈運動卻有礙睡眠。因為運動會提高新陳代謝,並增加腎上腺素與其他刺激性荷爾蒙的分泌。美國睡眠基金會就建議,睡前3小時要避免運動。 Q3. 愈早外出運動、曬太陽愈好? 有些老人家會為了健康,早早出去運動,希望有助睡眠。 但其實老人家應該捨朝陽、迎夕陽,改在黃昏時候運動。另外,夜半更深,睡意才姍姍來遲的人,就要早上運動,讓睡眠之神早一點眷顧你。 Q4. 睡覺、起床時間要固定? 不少醫生都表示,最好要固定起床時間,特別是針對非老年族群,固定時間起床,規律啟動一天的生理時鐘,可以早一點刺激腦部等運作,生理活動的週期也可搭配日夜節奏。如果沒辦法做到每天按時上床睡覺,至少要做到每天按時起床。 Q5. 老人自然睡得少、失眠是正常? 老人家常抱怨自己「沒有睡」,但其實他可能睡得不錯,或是很常在白天打瞌睡,造成晚上睡不著。所以,老人家白天要盡量去運動,不要一直待在家中打瞌睡。不過,如果「睡不好」真的影響到老人家第二天的精神、活動,甚至也不出門、記憶力受損,就要求醫。 Q6. 睡眠是可以控制? 很多人誤以為「睡眠是可以控制的」,覺得閉上眼睛就應該可以睡覺。事實上,愈想控制睡眠,可能愈睡不著。例如數綿羊,某種程度可以幫助入眠。但許多人帶著「計分」的心態去數羊,愈數愈緊張。 所以,失眠的人要修正心態,隨身體自己去支配睡眠模式。如果失眠患者很明顯地睡不著,那就先不如先離開床,但不是叫大家去做刺激或興奮的事,而是可以讀點書或看部喜歡的電影,等覺得睏了,再上床睡覺。 #失眠 #睡眠 #做運動 #數綿羊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 全新網站內容:http://healthcode.com.hk/ Fb/Instagram:healthcodehk 若有相關內容提供,或想與健康嗎團隊聯絡,以及磋商廣告合作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code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10-25 04:05:48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打工仔生活忙碌,食飯時間短,有時可能只得幾分鐘時間用餐,狼吞虎嚥是不少打工仔的日常。但近年多項研究顯示進食速度太快,對消化系統有危害,若因吃得太快而吃得太多,更容易導致糖尿病。 要了解進食速度和身體健康的關係,要先知道消化系統和大腦如何「合作」。當你開始進食,胃部開始消化食物,分解出葡萄糖,胰島會因此釋出胰島素,膽臟亦會釋出飽腹荷爾蒙,這些物質會告訴你的腦部,身體開始吃飽,「吃夠了」,但整個過程一般需要最少20分鐘。 可以想像,如果你吃得太快,消化系統其實趕不及釋放「吃飽了」的訊號給腦部,你會很容易誤以為自己還可以吃更多,最終因吃過量而更易致肥。《國際肥胖研究期刊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)》早前刊登一篇回溯研究發現,吃太快的人。比慢慢進食的人,肥胖機率高2倍。 另外,2019年《科學報告(Scientific Reports)》刊登的一項日本研究,調查20萬名在2008年沒有患糖尿病、平均年齡約64歲的人士的飲食習慣,並追蹤他們在3年內有多少人患上糖尿病。研究將不同飲食習慣的人分類,其中發現吃得較快的人,有30%患上糖尿病,比習慣睡前吃零食,以及不吃早餐的人更高。 台灣消化系內科專科醫生蕭敦仁表示,這是由於吃太多容易導致脂肪積累、體重上升,胰島素效率會變差,甚至形成「胰島素阻抗」,身體更難分泌胰島素降低體內葡萄糖,這樣就變成糖尿病。 另外,蕭敦仁亦表示,吃太快的人自然較少咀嚼食物,食物體積進入胃部時更大胃部亦更重負擔,而當胃部壓力比食道的壓力更大,會造成胃酸向上衝,亦即耳熟能詳的「胃酸倒流」。 因此,蕭敦仁提醒,咀嚼食物是重點,一來咀嚼得愈細,胃部更易消化食物,二來用餐中途,大家咀嚼食物時,十二指腸會同步分泌膽囊收縮素,這亦是提醒大腦飽足感的物質之一,有助控制食量。 #飲食 #脂肪 #健康 #糖尿病 #胰島素 #十二指腸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 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 全新網站內容:http://healthcode.com.hk/ Fb/Instagram:healthcodehk 若有相關內容提供,或想與健康嗎團隊聯絡,以及磋商廣告合作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code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08-31 03:33:08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談起做運動,不少人都會認為長跑是強身健體不二法門,但哈佛醫學院流行病學系教授 I-Min Lee形容長跑未必如想像般好,她反而推介另外五種對人體健康更好的運動。 I-Min Lee教授在哈佛醫學院的健康報告期刊 (Health Report) 刊登文章 「Starting to Exercise」,推薦五種運動,好處由減肥增肌、強化骨骼,到護心益腦都行,亦可減緩關節老化和發炎,預防心血管疾病,又提醒公眾長跑可能令關節和消化系統感到吃力,應量力而為。 1. 太極拳 太極動作慢而柔,需高度集中、特別要注意深呼吸的節奏。不少長者都有學習太極,其實無論什麼年齡和體力,都可以按自己的節奏打太極拳。I-Min Lee教授指出,長者特別適合耍太極,旨因太極拳重視平衡,而我們容易隨著老化失去平衡力,太極正是改善良方。 2. 重力訓練 想訓練肌肉的人們,都會做重力訓練來加強肌肉。 Business Insider 訪問創立7分鐘健身訓練 (Johnson & Johnson Official 7 Minute Workout) 的運動物理治療師Chris Jordan,他表示健康的成人若每星期健身4至5天,應分配2至3天做重力訓練。大家也可透過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來達到類似效果,或參考Jordan的7分鐘健身影片,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。 3. 行路 行路看似不算是運動,但其實可以成為強大的特效藥。多項研究指出,即使每日只以中等速度,甚至悠閒的步伐行至少30分鐘,對大腦和身體都有好處。其中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,60至88歲長者如果連續12周,每周花4天步行30分鐘,就能強化大腦的記憶能力。而另一項針對嚴重抑鬱症患者的先導研究也發現,在跑步機上連續10天,每天行30分鐘,就足以大幅減少抑鬱症狀。 如果沒有恒常運動的習慣,哈佛醫學院建議從每天步行10至15分鐘開始建立一種習慣,慢慢進步到每日健行30至60分鐘。 4. 骨盆肌肉運動 (Kegel exercises) 這種近年在外國興起的肌肉運動對男和女都合適,能夠強化骨盆底肌肉。隨著年齡增長,骨盆周圍的肌肉,包括子宮、膀胱、小腸、直腸,都可能開始變弱,運動訓練可保持肌肉彈性,預防漏尿、失禁、意外排氣等尷尬情況。 哈佛醫學院建議正確的Kegel exercises,是要擠壓用來忍尿或忍屁的肌肉,建議維持收縮2至3秒,然後放鬆,重複10次,一天做4至5次最有效。 5. 游泳 I-Min Lee教授團隊在報告上指出,游泳可形容為完美的運動,因為不但可以令你身體幾乎每一部分肌肉都在運動,也能提高心跳率,以改善心臟健康,亦可保護大腦免受年齡增長而衰退。教授又表示,患有關節炎的人很適合游泳,因為較其他運動不需要承受重量。研究指出,如果有恒常地游泳至少30至45分鐘,就等同在做帶氧運動,有助對抗抑鬱,改善情緒問題、紓緩壓力。但在疫情下公眾泳池及泳灘關閉,要出外游泳也不容易,期望疫情盡早紓緩,讓大家有喘息機會。 #運動 #太極 #游泳 #Kegelexercises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地【 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08-30 02:35:11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面對疫情困擾,工作、生活壓力大,要睡一個好覺並不容易,錯誤的睡眠觀也大大損害健康。美國紐約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總結常犯的六大錯誤: 錯誤觀念一:不需要睡得太久 有人認為睡太久是浪費寶貴時間,尤其是工作繁重的政商界領袖,例如曾稱每晚只睡4小時的英國已故前首相「鐵娘子」戴卓爾夫人,以及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。 但研究人員形容,每天睡不夠5小時也健康這個觀念,是對公眾健康最大損害的觀念之一。首席研究員 Rebecca Robbins博士指出,有大量證據顯示經常睡少於5小時,會大大增加健康受損的風險,包括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病風險,縮短預期壽命。研究人員建議,大家應該盡量爭取每晚睡7至8小時,才算足夠。 錯誤觀念二:睡前喝點酒有助睡眠 不少人視之為習慣,小酌一杯才上床睡覺。但研究指出,無論飲果酒、威士忌,抑或一罐啤酒都會影響睡眠質素。 Rebecca Robbins博士表示,睡前飲杯酒的確可能有助入睡,但會明顯降低夜間休息的質素,尤其干擾後半段的睡眠,這段期間一般都會進入「快速動眼睡眠」(REM,rapid eye movement),對腦部休息及重整記憶力非常重要。再者,酒精有利尿作用,或讓你半夜不時要起床小解,進一步損害睡眠質素。 錯誤觀念三:睡前在床上看電視有助放鬆 不少人的床前可能有部電視,方便睡前看看,希望放鬆自己,亦有不少年輕人在床上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讓自己「放空」。 但研究人員指出,臨睡前電視一般會播放晚間新聞,內容可能讓你更大壓力和緊張,導致失眠更嚴重, 而研究亦確認,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延緩人體產生「褪黑激素」,這種激素有助於人體進入睡眠狀態。 錯誤觀念四:睡不著覺也不要落床 不少人會形容失眠時伴隨「典床典蓆」,「典典吓」就會睡著,堅持怎樣翻來覆去都不下床。 研究發現,其實不應再繼續試圖強逼自己入睡,反而應該下床活動一下,建議可以起身做些不用思考都可完成的事,例如把襪子或衣物疊起來。Rebecca Robbins博士指出,健康的人一般需要約15分鐘就可入眠,如果長時間不能入睡,不如索性起床換一換環境。 錯誤觀念五:鬧鐘響後再睡一會 你的床前可能多過一個鬧鐘,甚至手機上會設置十幾個相隔幾分鐘的鬧鐘,每早起床時一個一個熄掉,以爭取多幾分鐘的睡眠,以為這樣就可以「補眠」? 但研究人員認為,鬧鐘響了就應該起床。 Rebecca Robbins博士指,即使這樣起床時你可能感到昏昏欲睡,但不應受到「可以瞓多陣」這想法的誘惑,因為這段斷斷續續的睡眠,會損害精神的堅韌度 (mental flexibility),亦會為情緒帶來負面影響。 錯誤觀念六:打鼻鼾對身體無害 你的伴侶或家中長輩,甚至你自己都可能有打鼻鼾的情況,嚴重的對身邊人構成滋擾,但有些人可能認為睡覺時必然會打鼻鼾,對身體無害。 但這觀念大錯特錯,近年愈來愈受關注的睡眠窒息症,最重要徵狀就是打鼻鼾,因為鼻鼾會令喉嚨肌肉放鬆,導致喉嚨狹窄,令人們呼吸暫停。有這徵狀的人更可能伴隨患有高血壓、心律不整 、甚至有突發心臟病或中風等風險。 #失眠 #打鼻鼾 #睡前飲酒 #典床典蓆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地【 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09-07 03:27:45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從事文職工作的人,可能面對每日坐太久的問題,平時又缺少運動,工作繁忙、性格懶惰都可能成為藉口。久而久之容易變胖,全身肌肉也逐漸蹦緊。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坐太久會損害身體健康。 世界衞生組織就曾警告,因久坐而缺乏運動除了容易致肥,亦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,甚至大腸癌、乳癌等癌症,世衞估計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00萬人因久坐、缺乏運動而引發的疾病而死。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 James A. Levine更曾形容,「坐著是新型態的吸煙 (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)」。 日本體育協會田徑教練西村典子在日本健康網站撰文,提醒大眾如果長期坐著,會令臂部及大腿受壓,下肢血液流動急劇放慢,長期會令血液循環幾乎停滯,血液黏度增加,或會提高血管拴塞的風險。 要逆轉危機,西村典子表示,即使要長期坐著,但只要每30分鐘活動一下,仍有助化解風險。她推薦大眾可以做簡單的腳掌操,坐著都能做,幫助提升血液流動。方法很簡單: 1. 腳踭著地,腳尖抬起,然後輕輕將腳平放 2.將腳掌平放在地,稍作休息 3. 腳尖著地,腳踭抬起,然後把腳輕放在地 以上動作可每30分鐘做一次,每次反覆活動2分鐘。 西村典子也提醒,除了腳掌操,最好是每30分鐘就站起來小休一下,去個廁所也好。另外,也要注意坐姿,如果椅子太高吊腳,最好是換張椅子,若不能就應在椅子前加個小箱,要令大腿和地面呈平行狀態,膝關節成90度,也要坐直背部勿「寒背」,正確坐姿有助緩和臂部和大腿受壓。 圖片來源:allabout.co.jp #健康冷知識 #腳拳操 #久坐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地【 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09-09 03:43:24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腳喻為人體第二個心臟,雙腳能反映身體不同部分出現毛病。如雙腳出現以下9種症狀,就要多加留神。 1.足部潰瘍且不癒合 如出現足部潰瘍,且傷口久不癒合,正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拼發症。引致足部潰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,包括感染、血液循環不良、因骨骼畸形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而引致的足部壓力等形成。 2.雙腳浮腫 如出現雙腳浮腫的症狀,或許是揭示心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、肝硬化;又或者是腎病,腎功能不良,以致水分和鹽份未能排出而水腫,以及甲狀腺疾病、淋巴水腫等疾病。 3.腳部出現燒灼疼痛 同樣,糖尿病患者要留意,如腳部出現如燒灼般的疼痛,最常見的原因是由糖尿病引致的周圍神經病變。 4.腳部瘙癢 如腳部出現瘙癢,或許是因為香港腳(腳氣),即真菌感染所致。除了香港腳外,因對化學物質、肥皂、鞋襪的材料過敏而引起接觸性皮炎,或者因免疫系統過度反應,引致牛皮癬,同樣會出現腳部瘙癢症狀。 5.腳趾公疼痛 如腳趾公出現突然紅腫、疼痛和腫脹,可能是急性痛風的典型症狀,反映血中尿酸過高,如久不醫治,情況會加劇,影響工作和生活。腳趾公疼痛反映身體內出現毛病,如骨關節炎、關節感染、趾甲內生等。 6.第二第三或第三第四腳趾疼痛 不同的腳趾疼痛,原來反映身體不同部分出現問題。莫頓氏神經瘤,常見於第三個和第四個腳趾疼痛,或第二和第三腳趾痛,患者大多是女性,因穿著過緊高踭鞋所致,而熱愛跑步或進行球類運動的男士亦可能會出現此疾病。 7.趾甲變白色 趾甲白色原因有很多,最常見如牛皮癬、酵母菌和真菌感染、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所引起的趾甲創傷,導致液體累積,令趾甲變白等。不過,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原因外,肝病、糖尿病等,同樣會令趾甲變白。 8.趾甲發黃變厚 趾甲發黃變厚,反映皮膚受真菌感染,而甲真菌病正是其中一種,令趾甲變色、變厚,甚至發黃。另外,淋巴水腫、關節炎、肺病等,同樣會出現上述症狀。 9.反甲 趾甲呈勺狀,中間凹陷但兩邊翹起,即凹甲或反甲,大多是由於身體缺乏鐵質,導致缺鐵性貧血。另如接觸化學品,也可能引致反甲。 #腳 #足部 #疾病 #糖尿病 #反甲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地 【 @[111468213971972:274:健康嗎 Health Code]】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毛孩|Healthy Pets
發表了新文章
2021-12-06 02:26:22
时间线照片
【日本推特「暹羅貓變臉大賽」】 最近天氣轉冷,暹羅貓又開始「變色」了!簡單來說,暹羅貓體內負責產生色素的「酶」突變,以致牠們會受體溫影響而變色。因此,日本推特竟掀起一股「暹羅貓變臉大賽」的熱潮,大家紛紛貼出自家貓咪的「前後對比照」參賽。 暹羅貓變色冷知識 暹羅貓一般可分為4種色,身體的大部分是白色或奶油色,臉、耳朵、手腳跟尾巴則為較深的黑色或巧克力色。而暹羅貓由幼貓到成貓的成長過程中,會出現毛色變化,不僅如此,亦可能受到體溫影響而慢慢變色。原來是因為暹羅貓體內負責產生色素的「酶」突變,導致酶在高溫時失去功能而無法顯色,因此每到夏天體溫高時毛色會變淺,冬天變冷時毛色就變深了,暹羅貓可算是「貓界變色龍」! #healthypetshk #健康毛孩 #毛孩 #貓 #暹羅貓 #變臉 #變色 #冬天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毛孩健康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健康毛孩 Healthy Pets】 立即follow 我們Instagram : www.instagram.com/healthypetshk/ 若有廣告合作查詢,或相關內容提供,請與健康毛孩團隊聯絡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ypets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嗎|Health Code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12-06 03:48:18
时间线照片
【健康冷知識解碼】 現代人生活富足,不時大魚大肉。以往被稱為「帝王之症」的痛風,近年已不限於富貴人家,在社區也越見普遍。本港衞生署指,一項研究顯示在2016年,港人痛風粗患病率為2.9%,而且近年呈逐年上升趨勢,與西方已發展國家的比率相若。 痛風的症狀是關節發炎,成因是血液中尿酸過高,令尿酸結晶在關節內沉澱導致炎症。痛風來襲,公眾普遍認知的原因是飲食中攝取「嘌呤」 (Purine,亦有譯作「普林」) 過多,經人體代謝分解後變成尿酸,排進血液,容易引致「高尿酸血症」,部分人會出現痛風症狀。 「嘌呤」是不能完全戒絕的,因為這是組成食物核酸 (包括RNA或DNA) 的重要部分,是天然存在於人體及自然界。當身體機能正常運作,嘌呤代謝成為尿酸後,會從尿液排出。 但如上述當進食太多高嘌呤的食物,身體可能會無法排走過多的尿酸,而在身體累積。高嘌呤的食物包括海鮮(尤其是三文魚、龍蝦、沙甸魚等);紅肉;動物內臟;含有高果糖粟米糖漿的食物或飲料(這種糖漿是是從粟米秸稈中提煉出來的,糖通過化學酶促過程提取,這種新化合物被添加入很多汽水等軟性飲料內);以及酒精飲品(尢其是啤酒)。 但其實除了經常大魚大肉的人容易中招,還有本身新陳代謝機能出問題的人,即使飲食盡量控制得宜,都有機會出事。主因是人體的細胞也會衰老,代謝後會變成廢物等待排出人體,這個過程也會自然產生嘌呤。有研究指,這種「內源性」的嘌呤佔80%,相較之下從食物中分解的「外源性」嘌呤只佔20%。 有一些「高危群體」容易出現內源性嘌呤過高引發的痛風,包括壓力過大或過勞人士,代謝衰老細胞的速度會降低,這些廢物會在身體累積,令尿酸升高。短時間內過度運動或減肥的人士也要注意,過度激烈運動容易令肌肉、脂肪崩解,產生冗酸酐和尿酸,對代謝器官造成大負擔。而本身患有腎病人士,因腎功能不健全,代謝能力降低,會導致尿酸升高。但同時高尿酸會傷害腎臟,要小心構成這惡性循環。 #痛風成因 #嘌呤 #高果糖粟米糖漿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健康養生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@healthcodehk】 全新網站內容:http://healthcode.com.hk/ Fb/Instagram:healthcodehk 若有相關內容提供,或想與健康嗎團隊聯絡,以及磋商廣告合作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code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健康毛孩|Healthy Pets
發表了新文章
2020-10-08 06:25:58
时间线照片
【毛孩冷知識資訊】你有觀察過狗狗的鼻子嗎?有沒有發現上面有很細微的紋路?別小看這些鼻子的紋路,它們其實藏著一些秘密。 鼻子是狗狗身上數一數二靈敏的器官,但除了嗅覺超靈,可以聞到各種東西以外,其實鼻子上的紋路也大有玄機。因為狗狗鼻子上的鼻紋,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,是每隻狗狗獨一無二的記號,就算是同卵雙胞胎,鼻紋都不會一樣。情況就有如人類的指紋,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鼻紋去辨識每隻狗狗的身分,中國甚至有公司推出專門為狗狗設計的「鼻紋辨識」app,成功率高達95%。 但同時要提醒一下,狗狗的鼻子很脆弱,看鼻紋的同時,不要隨便用手觸摸或拍打,眼看手勿動呀! #狗 #毛孩 #鼻紋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想睇更多毛孩健康資訊,即刻Like我們【@[100908565103042:274:健康毛孩 Healthy Pets]】全新網站內容:http://healthypets.com.hk/ Fb/Instagram:HealthyPetsHK若有相關內容提供,或想與健康毛孩團隊聯絡,以及磋商廣告合作,可inbox或電郵至:healthypetshk@gmail.com
0 評論
0 分享
更多結果
類別
保健運動
醫聊新知
心靈健康
特約資訊
健康飲食
喵星人
針灸穴位
汪星人
養生之道
寵物新知
奇難雜症
健康新知
專家智慧
影片頻道
搜尋
搜尋